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种业管理司  >  美好生活的种子

颗颗中国麦,粒粒香人间

日期:2021-04-29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来源:农民日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如果有一种作物,能让人类为之疯狂,非小麦莫属。

  从奶油意大利面到兰州牛肉面,从法式面包到北方馒头,从墨西哥卷饼到山东煎饼,更不必说饼干、泡芙、包子、烧饼……世间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面食,都有小麦的化身。

 

  小麦虽小,粒粒皆是人间烟火。它似乎拥有强大的“魔法”,统治了世界的餐桌,主导着人们的饮食结构,跻身全球三大粮食作物榜单。

  由最初一棵无人识的野草变成今天不可替代的农作物,小麦的传奇身世背后,是人类书写的一部长达5000年的小麦驯化和育种历史。

  在这部厚厚的历史书中,中国小麦育种留下了笔墨浓重、举世瞩目的精彩篇章。如今,我国小麦品种全部国产自育,小麦总产量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2019年主产国小麦产量示意图

  (引自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

  

  小麦入华夏 “登顶”变主粮

  公元前9600年,小麦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区。但是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它只是作为自然界的一棵草自我生长。直到5000年前,才被人类驯化为栽培作物,传入欧洲和非洲,并逐渐引种到世界各地。

 

  小麦的起源与传播示意图

  (引自《图说小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小麦种植的开始,也是人类采集、食用和储存谷物的开端。换句话说,小麦的出现让狩猎不再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

  我们今天见到的普通小麦,已然不是最初的样子。研究发现,小麦由三种野生的草类植物进化而来。一是来源于乌拉尔图的二倍体小麦(AA);二是由乌拉尔图小麦(AA)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BB)进化形成的四倍体小麦(AABB);三是由来源于节节麦的DD染色体组加入后进化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面筋品质,成为用途广泛的普通小麦。

 

  小麦进化演变示意图

  大约在4000年前,小麦经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两个途径传入中国,落户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

  对于中国人来说,小麦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引进作物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它对这个古老国度的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辨菽麥”这个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的成语故事,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就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人们普遍能分清大豆和小麦。

  自汉唐时,小麦开始大面积种植,“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丰收盛景便是例证。到宋朝,小麦一举“登顶”,取代了谷子这个中国传统作物的主粮地位。

  面积减产量不减 筑牢“中国麦仓”

  端稳十几亿人的饭碗,没有产量的保障是难以实现的。

  “十三五”期间,我国小麦产量牢牢锁定在1.3亿吨以上,位居全球第一。硬币的另一面,是小麦播种面积累计减少1980万亩。

  面积减产量却不减,得益于小麦亩产的不断提高。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小麦平均单产比美、加、澳、俄等小麦出口大国高70%左右。

 

  2019年主产国小麦单产示意图

  (引自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

  这份优异成绩背后是育种科技的支撑。每一次,当小麦把穗头垂得更低,中国小麦育种人的腰板就挺得更直。

  在育种材料创新上,我国小麦育种家注重利用野生近缘物种优异基因进行小麦种质创新,先后实现偃麦草、簇毛麦、冰草、黑麦、鹅观草属与小麦的远缘杂交,并向小麦导入野生种有益基因,对小麦种业发展贡献巨大。

  在育种技术和手段上,我国研发的小麦SNP育种芯片、基因特异性标记的KASP高通量检测以及分子模块育种技术,已在常规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已逐渐成为培育重大品种的常规手段。

  随着我国育种科技发展,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河南省为例,从1949年广泛种植农家品种到2018年大面积推广百农207,已完成了11次更新换代,主导品种的产量潜力从43.6公斤/亩提高到540公斤/亩。

 

  小麦品种“烟农1212”连续6年亩产均超过800公斤

  品种推新创优 满足“舌尖需求”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面食文化,单就一碗面条,南北方就有双手数不过来的特色做法。

  一碗好面,品质是关键。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全国人民在结束了“饿肚子”的历史后,开始初步关注小麦品质的提升。

  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小麦加工品质实验室,筛选鉴定出中作8131-1等一批优质小麦品种。与此同时,小麦主产区各省也相继开始了优质小麦选育工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吃得饱”提升为“吃得好”。小麦作为主要口粮之一,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成为刚性之需。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不断提高小麦单产以维持总产的同时,大力推新创优,小麦优质强筋、弱筋品种不断问世。

  与此同时,我国小麦主产区向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集中,优质品种在这些地区得到大力推广。目前,冀、鲁、豫、苏、皖五省的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2%,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

 

  育种技术的地域特色也进一步凸显。如华北麦区的节水抗旱育种,黄淮麦区的高产育种和优质强筋育种,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赤霉病和优质弱筋育种,西北和西南麦区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育种等,实现了从单一的抗锈、丰产育种到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综合育种的转变。

  为满足市场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2019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组开展了“首届黄淮麦区强筋小麦品种质量鉴评活动”,评选出了一批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国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并向社会公布推荐。

  小贴士

 

  此次鉴评活动上,来自黄淮麦区的27个强筋小麦品种分别制成面包、馒头、面条3种面制品,由10家面粉和面制品龙头企业、5个小麦质量权威检测机构、小麦育种科研单位及农业主管部门组成的质量鉴评委员会对面制品食味、外观等各项品质指标进行现场鉴评。

  通过专家组的综合鉴评,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被鉴评为超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等21个品种被鉴评为面包小麦品种,其中新麦26、济麦229和师栾02-1与加西硬红春2号面包品质相当;藁优2018等10个品种被鉴评为馒头小麦品种;藁优2018等27个品种被鉴评为面条小麦品种。

  育种如同攀峰,唯有持之以恒。随着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增产幅度越来越小,提升难度也越来越大,品质稳定性不强等问题愈发突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深入开展小麦良种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小麦种业创新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推广一批突破性小麦新品种,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最美人间4月天,风吹麦浪,祖国广袤的绿色田野正孕育着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