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种业管理司  >  地方新闻

打出“组合拳” 锻造“农业芯” —青岛市全力打造种业发展新业态

日期:2022-05-20 作者: 来源: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打印本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近年来,青岛市种业发展迅速,全市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各类农作物、畜禽种业持证企业206家,累计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1189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走在副省级城市前列,水产育苗年繁育60亿单位,处于全国领先位次。
          一、加快种业创新发展,打造现代种业“新引擎”
          充分发挥青岛“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山东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构建“一核引领、多点突破、全域协同”的发展布局,打造具有区域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种业创新发展新高地。一是一核引领,打造核心区。整合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2.3亿元,统筹种业创新核心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青岛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区二园”共建顶层设计,引进荷兰瑞克斯旺、韩国农友、日本黄龙等国际及国内龙头种业企业14家,总投资12亿元,初步形成集种子研发、培育、销售、展示、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二是多点突破,建设重点区。以平度青丰粮油种子产业园、西海岸康大种兔和果茶花种苗产业园、莱西蔬菜果树砧木种苗产业园等一批国内有影响的种业产业园为依托,多点突破,构建种业创新重点区域。区域内重点企业取得突破性发展,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公司研发基地近2000亩,成为国内鲜食玉米育种面积最大、布局气候类型最广的民族企业,“油亮型”黄瓜砧木市场份额全国领先。三是全域协同,打造新名片。辐射带动青岛全域种业相关的5家高等院校、8家科研院所、10家龙头企业以及10余家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国际种都建设。同时,整合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对外合作资源,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成员国,广泛开展种子贸易和育种合作,把国际种都建设成青岛国际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硬核政策支撑,助力创新发展“新动力”
         今年2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我市种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一是筑牢农业种质资源“底板”。鼓励种业企业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利用,实现以用促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对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种单位的种质资源库,每年分别给予不超过50万元、40万元、30万元的补助。二是补齐种业自主创新“短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协同机制,每年选定1—2个种业示范项目重点攻关,每个项目给予不超过2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对主导或自主选育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三是做强种业企业“主板”。招引国内外头部种业企业总部落户青岛,设立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领军型种业企业。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模式,壮大一批强、精、专特色中小种业企业,完善和优化种业企业阵型。对新认定的种业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3000万元奖补。
          三、强化育种研发,筑牢科技赋能“新高地”
          聚焦科技、平台、人才要素,围绕我市优势特色品种的育种研发上重点发力,打出一套提升育种创新水平的组合拳。一是强化育种创新攻关。围绕强筋小麦、耐盐碱水稻、专业微生物等优势特色领域,综合运用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技术联合育种攻关,创新研发一批在全国、全球叫得响的突破性优势当家品种。青岛康大集团和新希望六和集团分别打造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兔配套系和白羽肉鸭配套系,打破国外垄断,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二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创建种业领域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种业集团等单位创建青岛市现代种业创新中心,遴选200名专家、专设200名研究生指标开展中心育种工作,聚合国内高水平种业创新主体,打造国内一流“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功能一体的新型研发育种机构。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培育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团队,畅通产学研融合渠道,鼓励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和共享利用。组织种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种业总裁班)、青岛市种业联盟年会、农民技能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种业从业人员素质。截至2021年底,种业领域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1个,重点实验室5个,全市种业从业人员1664人、本科376人、研究生以上142人,科研人员489人、研究生以上132人。
         四、创新种业执法,优化市场净化“新环境”
         青岛市不断创新种业执法机制和手段,全方位打击违法行为,着力打造“机制赋能、全程管控、科技驱动”的种业执法“青岛样板”。一是创新机制。在全市七个涉农区市抽调执法骨干组成14个执法小组,集中开展区市之间交叉执法活动,实行循环交叉执法。创新实战化培训机制,开展农业行政诉讼模拟法庭庭审活动,全流程模拟诉讼和应诉各环节,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二是全程管控。深入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对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市场准入各环节全程管控,集中整治制售假劣、无证生产经营、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抽查小麦、花生、大白菜等农作物种子120批次,覆盖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合格率99%以上。对种子违法行为重点攻关,查办违法案件83起,罚没款18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0.68%和64.11%。三是科技赋能。针对种子违法隐蔽性强的特点,在全省率先利用DNA指纹图谱数据比对高效鉴定农作物种子真伪,解决了以往只能通过农作物生长期鉴定种子真伪的难题,有效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2021年以来,通过DNA分子技术查获经营假种子案7起,下达处罚257.6万元,避免了农民用假种子播种,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